劉國松巨作「源」的首展

「1989年,美國運通銀行香港分行有一個六層樓高的牆面,要請我畫一幅畫,我去現場看嚇了一跳,原來在35到40層樓間有一個天井,牆面三十米高,十米寬,對面是四個一排的大電梯,每一層電梯出來就會看到,位置突出,我很樂意接受挑戰。但他們要看草圖,我說我作畫是『畫若佈弈』,不是『胸有成竹』,從不畫草圖,他們最後同意了,要求在三個月內完成。我在1966年初,獲得美國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,1967年夏天登上阿爾卑斯山,潔白通透的雪山景色,讓我十分感動,一直很想畫那種黑白的強烈對比。1987年夏,為了看雪山到西藏,雖然一耳因高山病失聰,但雪山之美一直深留腦海,決定趁這個機會將累積已久的感受表達出來。」

Read More

劉國松的水墨革命

劉國松一九五六年創立五月畫會,掀起台灣現代藝術運動,為了促使國畫現代化,提出「革筆的命,革中鋒的命」,挑戰文人畫書畫同源的傳統,主張丟掉自元代後沒有創新皴法的毛筆,他認為畫室是實驗室,不是工廠,經過不懈嘗試,用炮筒刷以狂草側鋒在自己發明的國松紙上作畫,獨創的「抽筋剝皮皴」,從道家陰陽二元論發展出白線,為現代水墨掀開新的一頁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