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國松巨作「源」的首展

「1989年,美國運通銀行香港分行有一個六層樓高的牆面,要請我畫一幅畫,我去現場看嚇了一跳,原來在35到40層樓間有一個天井,牆面三十米高,十米寬,對面是四個一排的大電梯,每一層電梯出來就會看到,位置突出,我很樂意接受挑戰。但他們要看草圖,我說我作畫是『畫若佈弈』,不是『胸有成竹』,從不畫草圖,他們最後同意了,要求在三個月內完成。我在1966年初,獲得美國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,1967年夏天登上阿爾卑斯山,潔白通透的雪山景色,讓我十分感動,一直很想畫那種黑白的強烈對比。1987年夏,為了看雪山到西藏,雖然一耳因高山病失聰,但雪山之美一直深留腦海,決定趁這個機會將累積已久的感受表達出來。」

Read More

劉國松的水墨革命

劉國松一九五六年創立五月畫會,掀起台灣現代藝術運動,為了促使國畫現代化,提出「革筆的命,革中鋒的命」,挑戰文人畫書畫同源的傳統,主張丟掉自元代後沒有創新皴法的毛筆,他認為畫室是實驗室,不是工廠,經過不懈嘗試,用炮筒刷以狂草側鋒在自己發明的國松紙上作畫,獨創的「抽筋剝皮皴」,從道家陰陽二元論發展出白線,為現代水墨掀開新的一頁。

Read More

春的呢喃 | 美,念念不舍

當你睜開眼睛,你會看到,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,萬事萬物都在消逝之中,真正的美,不在恆溫恆濕的美術館,而是斷垣殘壁冒出的野草青青,在陽光下閃爍,充滿活力。

當你深刻了解肉身的脆弱,你會懂得─美,不只是風華正茂的玫瑰,落入泥濘的秋葉,更有一種青春已逝風骨猶存的滄桑之美,欣賞與悲嘆,一念之間。

美,來自念念不舍。

Read More

戲墨 | 水墨留白美學

東方繪畫特有的留白美學,也影響了文學、戲劇、音樂,此時無聲勝有聲,不把話說完的開放性結尾,讓人回味無窮。2013年曾閉關一年,中斷生涯的留白,讓生命峰迴路轉,餘波至今未息,深深感悟,對網路時代受到過度刺激感官疲乏的現代人來說,生活中能夠有一段留白,什麼也不做,或是沒有任何目的地做想做的事,所產生的能量,遠遠超出你的想像。

Read More

台法藝術交流 | 霧峰林家-法國南部

2011年林壽宇去世後,尚‧皮耶和哥哥繼承了台中大里的房子,兄弟倆為了紀念父親,決定作為台法藝術家交流之用,駐村計畫以三個月為期,第一位從法國來是雅莉絲‧德瑪西(Alix de Massy),她一頭灰白捲髮身材維持良好,是法國美術學院畢業的專業畫家,風度瀟灑的尚‧皮耶目前定居倫敦,夫妻都是醫生,特地安排假期來台灣關照一下。

Read More